最近冯小刚的《芳华》正在热映,宣传的也是热火朝天。铺天盖地的广告无处不在,甚至在广播中也有关于《芳华》有声阅读。在这个被广告包围的时代,我这个爱寻根究源的人,找度娘查了有关《芳华》的来龙去脉,却意外的发现一个耳熟却又有点陌生的名字——严歌苓。
总以为这个人是一位胡子花白垂老的老学究,因为知道她写过《少女小渔》《金陵十三钗》等等大作,没想到的是,她竟然是一位优雅知性,学过舞蹈的女作家。
在年近60岁的时候,仍然保持清瘦的身材,每天8小时以上的写作习惯。查其生活经历,发现其却有作家父亲萧马和歌舞团团长母亲生活的耳儒目染和基因遗传,不得不说她是幸运的,但也发现那个会跳舞的女子,也有着艰苦跋涉的生活经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似乎每个人的经历都能写出一本有内涵的书。
严歌苓当然也不例外,她在经历了生活、婚姻与时代的磨难之后,依旧在30岁的时候,远走美国,从零开始,依靠勤工俭学攻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专业。
身边的很多人,总是在强调30以后不学艺,似乎很多事情都因年龄无形中把自己禁锢在那个自设的圈子中。总有人慨叹中年危机,还有人说自己一生的报复被埋没在锅碗瓢盆中,然后一声叹息,继续看手机在朋友圈刷存在感,然后呵斥着孩子好好学习,不能看手机。每天重复着自己的慨叹,却又每天碌碌无为。
当国家把学习作为终身事业的口号用国家十九大的形式喊出来后,感觉当头一棒,猛然间一激灵,我有多久没有学习过了,看看书架上积了厚厚一层的尘土,上面还有买来就没拆封的新书。固然我是爱读书的,但却缺少了那么一丢丢爱读书的习惯。总有各种读书APP充斥我们的手机,有声共读的生成,却也无不在预示着我们缺乏读书意识的惰性,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试问亲爱的自己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又有多久没有迈进课堂听老师讲讲成套的理论了?
我们总是寄希望于孩子,不惜重金为孩子报名各种艺术班、补习班的时候,可曾为自己那几百块、几千块的报名费挣扎过,甚至为了几十块的优惠巧舌如簧过?亲爱的自己,你太累了!当我们决定提升自己,走出那如死水的生活,总会发现生活的希望,求知的路上没有牵绊,身边的同学没有利益的驱使,我们的一切都那么简单。
但一切都已释然,那我们就用上课的那么一点点时间,去找回自我。在课上没有家庭琐事,没有婆媳关系,没有孩子叨扰,也没有工作繁杂。这个世界只有自己和那些从陌生到熟悉的同学老师们,一种关系的建立,必然产生一种新的人生。
亲爱的自己,真的要勇敢一次了,为了那个曾经装壮志未酬的自己,为了给家庭新鲜精神食粮的自己,为了让孩子看到兢兢业业永求上进的自己,为了人到中年不被职场淘汰的自己,我们得重新拾起尘封的纸笔,打破固化的头脑,让我们拉着、推着自己,正视自我价值,重新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很优秀!
学习永无止境——爱自己、爱家人!